本報特約–金融透視/大陸險資佈局大轉型 另類投資興起

中央日報 – 2013年9月4日 上午11:10

在經濟結構轉型和保險投資開放的大變革時代,大陸保險資金正悄然佈局一次投資大轉型。過去依靠股市來博取收益的高風險操作,正逐漸被受益經濟轉型而風生水起的另類資產所取代。

 在剛剛收官的保險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通氣會上,保險四巨頭投資掌門人直言不諱:逐步抬高另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將是未來保險資金投資戰略的主旋律。

 縮水權益成共識

 2004年10月,彼時恰逢股市“極寒”,保險資金進入股市的閘門被打開,並作為救市的一股力量被資本市場寄予厚望。此後的九年時間裡,保險業總資產從1萬億躍升至近8萬億,相應可投于權益市場的資金額節節攀升。

 然而,從保險公司交出的成績單來看,他們顯然沒有在A股上嘗到多少甜頭。2008年至2012年,整個保險行業的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9%、6.4%、4.8%、3.5%和3.4%。遠低於5.5%左右的壽險產品精算假設。保險資金結構和收益不能有效支援負債的矛盾十分突出。

 保險業將此歸咎于權益投資波動大。“要知道,這個市場總是‘熊多牛少’。原本以為股票市場是高風險高收益,但現在來看是高風險低收益。”

 由此帶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監管對於險資權益投資上限的比例在逐步提升,但保險公司實際的權益倉位比例卻在逐步縮水。

 以今年上半年為例,四家保險上市公司的股權型投資占比區間為8%至10.3%,中國人壽最低8%、中國太保最高10.3%。其中,中國人壽、中國平安較去年末出現減倉跡象,中國太保僅加倉0.3%,新華保險較去年末的6.8%略有抬升。

 但實際上,這並非保險資金真正投資於A股的準確資料。在保險公司股權型投資統計中,還囊括了其於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資項目。

 而在股市沒有出現明顯反轉行情下,縮水權益類占比已成為保險公司的共識。年內A股將持續結構性行情,大盤股估值便宜的優勢則面臨業績下滑的壓力,恐無趨勢性機會。對於險資而言,大盤股的無機會便意味著他們在A股市場將難有作為。

 另類投資保底

 讓保險資金有底氣逐步淡出股市的砝碼是:保險投資新政次第落地,固定收益尤其是另類投資市場正在崛起。

 有別於追求相對收益的基金等金融同業,險資的特性使其更注重資產與負債相匹配。然而,由於過去可投項目較少,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收益率不能覆蓋負債成本,保險公司不得不依靠股市投資來獲取超額收益,而當股市下行時,又缺少可替代股票的高收益投資產品,無法迅速調整配置結構,往往帶來巨大的風險和損失。

 但在過去一年,無擔保債券、不動產、保障房、基礎設施債權計畫、信託計畫等固收(包含另類)非權益項目逐一開閘。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推進城鎮化建設等政策基調,恰為這些新開放領域的項目審批提供了“快速通道”。

 這使得手握萬億資金的保險公司終於可以有的放矢。在近半年時間裡,保險公司的資產配置結構悄然調整,對債權計畫、投資性房地產、信託等另類投資項目進行了明顯增持,配置比例已遠遠超過了權益倉位。

 收益是王道。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官陳德賢透露,其上半年新增的固定收益資產收益率達到了6.3%,其中投資于保障房的收益率達7%;而經測算,今年上半年新增的投資性房地產,能給中國人壽所提供的投資收益水準約為7.8%;一些信託計畫甚至能給保險資金帶來10%以上的投資收益率。

 目前,另類投資的平均收益率普遍能達到6%至10%,遠高於權益投資。絕大部分保險公司向另類投資轉向的原因,不言自明。今年上半年,整個保險行業在另類投資上的規模就超過往年一年的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提高固定收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和加大另類市場的投資力度,使得保險上市公司出現了總投資收益率與淨投資收益率“雙率”向上的佳績。這已和以往保險公司與股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時代產生了鮮明對比。

 根據主流投行的測算,保險資金運用機制實現高度市場化後,不僅可以避免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的大幅波動,預計還將提升國內保險行業長期投資收益率。而作為拉動保險公司利潤的兩架馬車之一,投資收益出現平穩向上趨勢,無疑將增厚保險行業的整體利潤。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黃蕾 盧曉平)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