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部會有異見 政院應扮公親

作者: 彭禎伶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3月22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彭禎伶】

對財政部而言,增加稅收、強化國庫收入、維護公股利益,這是最重要的目標;但對金管會而言,創造誘因發展金融市場、強化金融機構資本及呆帳準備、公民營機構公平監理,這是成立的宗旨。

原本銀行局、保險局、證期局、賦稅署、國庫署都是一家人,都是財政部的一分子,當年為了拯救銀行的危機,將金融營業稅從5%降到2%,減少的稅收就是讓銀行去加速打呆,且2%則是金融重建基金的財源,當時就是財政部長裁決各局意見,作出統一的決定。

先前幾次降期貨稅率、證交稅等,也都是在證期會仍在財政部的時期,金管會官員私下說,當時沒分家,各單位關起門來辯論,各出報告分析,最後就是由部長裁定,政策就成形,金融整併政策也是如此。

但2004年,打著球員不能兼裁判,財政部不能既是公股銀行的股東,又是金融監理者,加上要推動整合式金融、獨立的金融監理,於是乎金融監理單位就由財政部分出,成為當時號稱獨立機關的金管會。

後來發現,金管會要銀行增提呆帳準備,希望增提金額可列費用的比重由1%,提高到2~3%,財政部難同意;要推政策保險,增加個人年金險、團體年金扣除額,財政部也還沒同意;要刺激資本市場,發展債市,要降期交稅、債券發行就源扣繳稅率,財政部同意一半。財政部在公股管理上,要求維護公股銀行權利,維持一定的董監席次,要求獲利的公股銀行多交一些現金股利給國庫,又與金管會的監理立場有些不一致。

兩單位都是重要財金部會,各有立場及政策使命,兩者都沒有錯,但政府是一體的,兩部會應都要好好研究對方的立場,金管會提出政策時,要替財政部想好替代性財源或未來收收彌補;財政部也應看看鄰近競爭國家如何用租稅誘因協助資本市場或金融業發展。

若兩部會仍是無法形成共識,就應由行政院來協調,是要站在金融市場長遠發展,還是要穩住國庫收入,要關起門來討論清楚,別讓外界感受到各部會的本位主義。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