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規模 關鍵在資金回流

作者: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4月1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人民幣傳統保單能否成為壽險主力商品,業者認為,關鍵仍在人民幣回流機制;若大陸方面給予台灣壽險業投資大陸銀行債券等人民幣商品更大的額度,以兩岸經貿密切關係及台灣民眾偏好觀察,人民幣保單中長期有可能超越美元保單。

所謂責任準備金利率,是壽險業者收取保費後,要提列準備金的依據,保單利率通常會等同責任準備金利率,積極一點的壽險公司保單利率就可能稍高於責準利率,但若銷售量極大,可能要提存保費不足準備金,會影響當期獲利程度。

一般來說,若保單利率低於責準利率,代表公司相對保守,商品在市場的競爭力就會下降。

目前壽險業者預估,最快下半年就可能推出人民幣傳統型保單,且保戶最偏好的就是增額型終身壽險、還本型壽險,增額型指保額可有一定利率的單利或複利增值,還本型即保單在一定年期後,每年依保額的一定比率還本。

保險局去年兩度調降責準利率,一次主要是短年期新台幣保單,另一次則是美元保單,都造成極大的停售效應,但今年也由於保單利率往下降,保費都變貴,買氣也就受到影響,在2月出現單月僅有546億元的新契約保單「懸崖」。

目前壽險公司主要靠連結高配息型基金投資型保單、新台幣增額終身壽險業撐盤,各公司極期待人民幣傳統型保單能儘早問市,即可望再掀起新一波的投保熱潮。

業者表示,各公司未來收了人民幣保費,必須要有地方去化,除了投資台灣發行的人民幣計價債券、香港點心債,也需要有較大額度的人民幣回流機制。

業者指出,即如香港部分金融機構可用人民幣投資大陸銀行間債券,不僅投資報酬率較高,也能去化手中的人民幣資金,若投報率提高,未來在台銷售的人民幣保單利率也才能相對提高,增加吸引力。

……..文章來源:按這裡